为积极响应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(2024-2030年)》号召,深化青年学生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系统认知,筑牢校园防艾安全防线,10月26日,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第二届艾滋病防治主题辩论赛在知行楼A302隆重举行。恰逢世界艾滋病日宣传周期,这场以“社会共治,终结艾滋,共享健康”为核心主旨的思辨盛宴,不仅展现了学子们扎实的知识储备与敏锐的思辨能力,更以创新形式为校园防艾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本届辩论赛精心设置六大核心辩题,构建起覆盖医学、社会、法律、科技等多维度的防艾认知体系。既有“防艾重点在于生理治疗还是心理治疗”“防艾教育以知识普及为重还是以道德引导为重”等基础认知类议题,夯实学子防艾知识根基;也聚焦“艾滋病检测应该实名制还是匿名制”“人工智能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应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”等前沿社会热点,引导青年关注防艾领域的科技革新与社会争议;更直面“保护患者隐私权与公共卫生安全孰轻孰重”等深层命题,推动学子思考防艾工作中的价值平衡。

其中,“大数据时代的艾滋病防治:隐私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平衡”这一高难度辩题,将整场活动推向高潮。正方团队开篇立论直指核心,清晰阐述大数据技术在精准识别高危人群、动态监测疫情趋势、优化防控资源配置中的独特优势,强调适度运用数据工具是践行“社会共治”理念的关键路径,能让防艾保护网更精准地覆盖潜在风险人群,提升整体防控效能。

反方则以情感共鸣破题,通过讲述某大学生因艾滋病检测信息意外泄露而遭遇校园孤立、就业受阻的真实案例,深刻指出“技术迭代永远不能替代人文温度”。辩手们明确表示,隐私是艾滋病患者最基本的人格尊严底线,数据应用一旦突破伦理边界,不仅会对个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,更会动摇公众对防艾检测工作的信任基础,反而不利于形成“全民参与”的防控格局。自由辩论环节,双方交锋进入白热化:正方援引某地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重点区域精准防控、疫情发生率显著下降的实例佐证观点;反方则紧扣“数据匿名化技术的现实漏洞”“公共健康优先性的法律边界”等关键问题展开回击,坚守其价值立场。逻辑碰撞间,思辨魅力尽显,也让在场师生对防艾工作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。
比赛最后阶段,各位评委对各参赛队伍进行独立打分,最终以平均分作为队伍最终成绩并确定排名。获奖结果如下:第一名:能源2501班郭向卓队;第二名:机械2510班刘思宇队、智能2504班薛泽翰队;第三名:车辆2502班孙梦涵队、能源2506班申泽宁队、能源2501班郑仪婷队。



这场以辩促学、以辩增智的主题辩论赛,彻底打破了传统防艾宣传“单向输出”的固有模式。青年学子在查阅资料、构建论证的过程中,系统深化了艾滋病防治的科学知识;在攻防辩论、案例剖析的过程中,悄然消解了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与歧视。正如活动组织方负责人所言:“防艾从来不是一人一事的短期攻坚,而是需要全社会凝心聚力的长期使命。”

最后,伴着大家的掌声,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第二届辩论赛圆满落幕。未来,学院将以本届辩论赛为契机,持续探索情景剧、知识竞赛、公益宣讲等多元化防艾教育形式,让理性认知与人文善意成为青年学子的鲜明底色,为构建无歧视的健康社会源源不断注入青春力量。